导致动脉血管壁破裂的因素均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如创伤、医源性操作、炎症或感染、胃酸腐蚀、胰液消化等。医源性操作是假性动脉瘤发生的首要因素。一些富血管性恶性肿瘤内部具有大量畸形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异常扩张破裂并发致命性出血,也可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动脉瘤。
诊断:
内脏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腹腔内者,缺乏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误治;若出血在相应腹部生理管腔内(如胃肠道内)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出血在泌尿道表现为尿血等。内脏动脉瘤体积较小或动脉瘤体积稳定不变者,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做相关影像学血管成像时偶然被发现。腹部CTA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可显示内脏动脉血管某一区域局限性异常扩张,或者与血管相连的一个强化显影囊腔。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多在考虑做介入治疗时才进行,不单纯用于诊断内脏动脉瘤。临床表现:
1.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中脾动脉瘤的发病率最高,大概有15%~50%的脾动脉瘤患者有临床症状,如上腹或心前区疼痛或不适,背部或左肩胛骨下疼痛。多数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到腹腔,可有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和突发性急性腹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或肩部。
2.肝动脉瘤
可有上腹部不适,压迫胆道会引起发热、黄疸,瘤体破裂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3.肠系膜动脉瘤
多表现为上腹疼痛,可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一些患者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慢性肠缺血的表现。
4.腹腔干动脉瘤
常表现为上腹不适或胀痛,可有背部放射痛。瘤体破裂后,多表现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常导致休克,后果严重。
5.肾动脉瘤
可表现为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肾动脉栓塞造成肾梗死时常有腹痛、腰痛,瘤体破裂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检查:
内脏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腹腔内者,缺乏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误治;若出血在相应腹部生理管腔内(如胃肠道内)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出血在泌尿道表现为尿血等。内脏动脉瘤体积较小或动脉瘤体积稳定不变者,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做相关影像学血管成像时偶然被发现。腹部CTA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可显示内脏动脉血管某一区域局限性异常扩张,或者与血管相连的一个强化显影囊腔。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多在考虑做介入治疗时才进行,不单纯用于诊断内脏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
内脏动脉瘤一旦形成不会自行消失。治疗有两个基本原则:一经发现尽早治疗,一旦破裂出血应分秒必争紧急治疗。以前治疗内脏动脉瘤一般采用外科切除、搭桥或加固,但因创伤大、风险高,患者难以承受。现在,治疗内脏动脉瘤基本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风险低、康复快。发现内脏动脉瘤应尽早治疗,治好后应尽可能定期随访。介入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介入栓塞:
一:使用弹簧圈、NBCA胶(一种胶水)等,栓塞内脏动脉瘤或载瘤动脉,促使内脏动脉瘤纤维化、萎缩消失。栓塞方法有:1.“三明治”法,即分别栓塞内脏动脉瘤的近侧动脉主干和远侧动脉分支。2.填塞法,即用弹簧圈将动脉瘤腔填满,同时栓塞动脉瘤近端供血动脉。3.围堵法,对于存在丰富侧支循环的内脏动脉瘤,导管无法到达靶部位,将周围潜在的侧支动脉彻底栓塞,使内脏动脉瘤血流停滞,形成血栓而愈合。4.内支架辅助栓塞法,支架维护载瘤动脉通畅,协助栓塞内脏动脉瘤瘤腔。二
覆膜内支架隔断术:
将覆膜支架植入载瘤动脉的内脏动脉瘤区域,跨越内脏动脉瘤,隔断血管腔内的正常血流,使内脏动脉瘤血栓形成、纤维化而愈合。三
密网内支架术(血流导向术):
支架网丝致密编织,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大量涡流,促使内脏动脉瘤血栓形成、纤维化而愈合;而且瘤颈区内皮化速度越快,内脏动脉瘤越能达到解剖化愈合。四
双层内支架技术
采用2个或以上的普通内支架植入,支架网丝相互重叠增加网丝致密性,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使瘤内形成稳定的血栓而愈合,且不影响分支动脉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