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其内部如果隐藏着“不定时炸弹”,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颅内出血,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后果极为严重。
脑动脉瘤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在40~60岁的中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患病率高达男性的1.6倍。但关于脑动脉瘤的形成机制,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脑动脉瘤
今年65岁的杨大姐,家住成都市青羊区。因为反复头晕两个月,医院就诊。核磁共振提示为:颅内动脉瘤。住院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动脉瘤不是传统肿瘤
病情确诊后,神经外科吴春苗医生专门和杨大姐进行了沟通,告诉她动脉瘤与传统肿瘤完全是两回事。
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通俗地讲,动脉管壁就像自行车的内胎,所不同的是动脉内充满的是血液,车胎内是气体。如果内胎局部有磨损,充气时就会在磨损处鼓包,破裂时就会漏气。同样原理,动脉壁薄弱处受血流冲击也会鼓包,这就是所谓的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危及生命。
微创治疗
为了彻底解决杨大姐的难题,吴春苗团队为其进行了“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该手术采取介入方式,属微创手术,具有并发症较低,恢复快等优点。术后第一天,杨大姐就能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有这些异常应尽快就医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为3%-8%;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年发生率约为9/10万(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原因,常常导致严重症状甚至死亡。数据表明:10%-15%的患者发病后在运送过程中死亡,超过50%的患者在出血后两周内死亡,30%的患者留有中度或重度残疾。
医生提醒: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甚至肢体运动感觉异常这些症状的患者,必须及时就诊。
颅内动脉瘤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
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都表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吸烟、酗酒或高盐高脂等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都可能与脑动脉瘤的形成、增大以及破裂出血相关。
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瘤的“恶性转化”。不难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如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以及新鲜的蔬果等均对脑血管系统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瘤的形成和进展。
颅内动脉瘤如何诊断?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上的异常膨出,一般的抽血化验查不出。但可以通过脑血管CTA、MRA和DSA等血管成像技术来发现。虽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CTA和MRA是无创性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更为合理。
CTA对于直径10mm以上的动脉瘤敏感率达%,直径4-9mm敏感率93%,3mm以下敏感率61%;MRA血管成像敏感率略低,增强MRA更佳,而有创DSA的敏感性最高。
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段有哪些?
1.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管子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以上是最早的介入治疗方式,从年Guglielmi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向前发展了很多,手术方式大致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密网支架等。
2.开颅手术
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从年Yasargil开始,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地进步。目前开颅手术主要包括: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加固术和孤立术,血管搭桥术等。
3.保守观察
稳定、低危的脑动脉瘤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与之和平共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以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对动脉瘤壁进行扫描评估,寻找薄弱点,预测其破裂出血的风险。通过定期的专科门诊随访,结合一系列的影像技术手段,可以密切监视动脉瘤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可以迅速启动相应的外科干预。
颅内动脉瘤多是隐性存在,
危害极大!!!
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情况危急时,
医院也可能无法抢救。
对这样的“不定时炸弹”,
必须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