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主动脉及其分支较多见。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常位于穿刺部位动脉的浅方,最多见于股总动脉水平,偶尔也见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的髂外动脉、股总动脉分叉以下的股浅或股深动脉水平。假性动脉瘤腔通过其圆柱状“颈部”与其深处动脉相连,此颈部长短和粗细不一,颈部沿着穿刺针道走行。彩超有助于发现假性动脉瘤及其颈部,双向血流信号频谱具有诊断价值。假性动脉瘤腔内彩色多普勒血流常表现为涡流,形似“太极”图。此外,假性动脉瘤腔内可伴有血栓的形成。
目前,多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及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股假性动脉瘤。
病例1:
患者女,83岁,2天前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并支架植入术,现右侧腹股沟区域软组织层肿胀,行床旁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右侧股总动脉前方可见一异常回声区,范围约14mm×7mm,以无回声为主,其内可见不均质的中等回声附壁,其异常回声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可见搏动,另可见一宽约2.0mm,长19mm的瘤颈与股总动脉相通,CDFI:其内探及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PW:瘤颈部可探及双期双向血流信号频谱。图1:股总动脉PA,瘤颈部探测到双向血流信号。
图2:凸阵探头可清晰显示该PA的瘤颈与动脉关系。
图3:压迫治疗前PA瘤腔声像图。
图4/5:经持续压迫治疗后,瘤腔体积变小,大小为13.6mm×4.6mm,其内可见低回声的血栓充填,瘤腔内及瘤颈部均未见血流信号。
病例2:
患者男,58岁,因“冠心病”于外院行股动脉穿刺后,发现质硬“包块”两周。
图6:股浅动脉前方可见范围较大的PA,并可见交通的多个瘤腔。
图7:全面扫查后发现股浅动脉右前方有四个瘤腔,分别为近心端的单纯性PA瘤腔1以及按照血流方向顺序形成的瘤腔2/3/4组成的复杂性PA,较大的瘤腔4范围约42mm×27mm。
图8:PW显示瘤腔3/4的双期双向频谱。
此后,我们根据该PA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瘤腔1/2范围较小,瘤颈较短,宜采用超声定位压迫点加压治疗;瘤腔3/4血流相通,宜采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栓塞治疗瘤腔3,从而达到一次性封堵的效果。
图9: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行凝血酶注射治疗。
视频1:超声实时监控下PA注射凝血酶栓塞
图10:治疗后即刻可见各瘤腔内血栓形成,未见血流信号。
图11:远端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未见异常,治疗一次性成功。
小结:根据PA形态学表现,将瘤腔数量≥2者定义为复杂性PA,单个瘤腔者定义为单纯性PA;离动脉最近的瘤腔定义为近端瘤腔,离动脉最远的瘤腔定义为远端瘤腔。PA注药封堵成功的标准:一次注药后瘤腔内稳定血栓形成,术后无再通,无需再次封堵治疗。
目前,PA的治疗包括手术切开缝合、超声定位后压迫治疗以及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封堵治疗。后者的优点包括微创、局麻、治疗时间短、成功率高、费用低廉等,该方向也是介入超声微创精准治疗的重要分支。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