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瑞瑛
河北医科大学
医院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心脏急性缺血事件,病理生理机制为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非闭塞性或闭塞性血栓形成,心肌氧供-氧需失衡。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1.患者都有症状;2.患者的症状都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persistentST-segmen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管腔往往未完全闭塞,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临床上,NSTE-ACS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急性胸部不适,表现为:⑴休息时出现持续性胸部不适,持续时间>20min;⑵近3个月内新发心绞痛(CCSⅡ或Ⅲ级);⑶原先的稳定型心绞痛近期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至少达CCSⅢ级);⑷心肌梗死后发生心绞痛。其心电图ST段无抬高的机制可能是:⑴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已有早期再通或痉挛性闭塞反复发作;⑵在严重狭窄基础上急性闭塞后已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的结果;⑶斑块成分或血小板血栓栓塞远端血管所致。 本文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重点阐述心电图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危险分层、评估、管理、治疗、预后中的作用。1.心电图的诊断作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要结合病人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予以综合判断。ST段压低≥1mm要考虑心肌缺血可能,特别当患者有胸痛症状时;ST段压低0.5-1mm要鉴别其他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ST段压低<0.5mm为非特异性ST段压低;缺血性T波倒置可以单独出现,但通常伴随ST段压低出现。
1.1ST-T改变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1.1.1动态ST段改变 动态性ST段压低,即心绞痛发作期间ST段压低或比未发作时压低振幅增加,发作后ST段恢复正常或压低幅度降低。相反,持续而恒定的ST-T改变通常属于慢性心肌缺血范畴,不属于急性缺血事件。急性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特点据报道,在右束支阻滞患者中,Ⅰ、avL、V5、V6导联ST段压低提示NSTE-ACS。
1.1.2动态性T波改变 1.1.2.1心绞痛发作时,原本直立的T波因为ST段压低变成负正双相或完全倒置,发作后T波恢复正常。缺血性T波倒置最特征的图形是以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冠状T波,冠状T波最重要的特点是T波倒置且T波前支和后支对称性增加(注意并非绝对对称),T波底端变尖呈箭头状。倒置振幅5-10mm(T波深倒置)或≥10mm(巨大T波倒置),巨大倒置T波时,由于弥漫性传导障碍及复极不均匀而产生多发性折返途径,易发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V1-V4导联出现的孤立、对称性T波倒置(特别是T波倒置深度≥2mm),属于Ⅱ型Wellens综合征心电图模式,是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的心电图标志。 冠状T波可见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变异型心绞痛的再灌注期等多种情况;在非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冠状T波多见于应激性心肌病、心肌肥厚、心脏记忆等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情况,因此缺血性心脏病只是冠状T波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并非唯一原因。 1.1.2.2T波假性正常化 心肌遭遇第一次心肌缺血事件引起T波倒置,经过充分治疗后,在恢复期T波保持持续倒置,当遭遇第二次心肌缺血事件时,T波突然直立,貌似T波正常化,并非心肌缺血改善,而是新发缺血,称为T波假性正常化。T波假性正常化多伴有心肌血流均匀下降(透壁性下降),而ST段压低者多伴不均匀性血流下降(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重于心外膜下心肌)。心肌梗死后T波假性正常化的患者,心肌对运动的应激能力优于T波持续倒置者,如异常室壁运动的改善,射血分数提高等。T波假性正常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绞痛发作患者采集到T波假性正常化,如果不对照既往心电图分析,可能认为患者发作的胸痛属于非缺血性胸痛。1.2U波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U波是各层心肌动作电位终末部的小电势差所致,形态上T-U波是连续的。通常振幅不超过1mm,超过1.5mm时称为U波增大。U波倒置是最常见的U波异常,不仅属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标志之一,还暗示心肌缺血面积较为广泛,冠脉病变较重。缺血性U波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肌缺血引起的局部室壁动度不协调、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心内膜下心肌张力增加等因素有关。冠心病是U波倒置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波倒置的发生率接近46%,左前降支闭塞时,U波倒置通常发生于ST段抬高之前,而右冠状动脉闭塞时,U波倒置通常和ST段抬高同步发生。U波倒置出现的导联和罪犯血管有关。心电图V3导联U波倒置,高度提示左前降支病变,V5导联U波倒置80%前降支病变,20%右冠状动脉病变。Ⅲ导联U波倒置诊断右冠状动脉病变敏感度和特异性最高,其次为avF和Ⅱ导联。
T-U波的分型1.3R波振幅变小R波丢失:(1)R波振幅进行性下降,排除操作因素的影响,同一导联R波振幅进行性下降,提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V1-V4导联R波递增不良,使R波逐渐递增的正常规律被打乱,出现RV1>RV2,RV2>RV3,RV3>RV4;(3)R波振幅相差≥50%,如RV3>50%RV4,提示邻近的这个导联存在明显的R波正向向量的丢失,考虑有等位性Q波的存在。等位性Q波心电图表现包括微小Q波,R波丢失,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碎裂QRS波。
2.心电图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初始评估和管理中的诊断作用:3.心电图的危险分层作用心电图是评估NSTE-ACS危险的有效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3.1心绞痛危险分层的心电图指标:3.AHA/AC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3.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院前缺血指导的危险分层:4.心电图的预测作用ESC非持续性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电图预测指标:
5.心电图在治疗中的指导作用PR间期>ms及未安装起搏器的二度、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β禁用受体阻滞剂。
心电图检查只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从以上指南建议中能够看出,心电图检查贯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院前急救、急诊分诊、危险分层、初诊方案、院内随访、长期门诊随访等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检查,每一个诊疗环节都需要参考心电图提供的依据。每位抵达急诊室的胸痛患者,都要先完成初始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检查,阅读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时要注意分析有无危险信息。
作者:苏瑞瑛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医院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23、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32、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57、学术荟萃|陈茂: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58、学术荟萃|李玉明: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学术荟萃|徐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60、学术荟萃|黄勇慧:进化中的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61、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62、学术荟萃|孙艳玲:从高血压管理视角谈顽固性高血压--写在年世界高血压日之前的思考63、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