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感觉怎么样?胳膊、腿有劲了吗?今天下床走路了吗?走路还跑偏吗?”面对我的一连串问题,刘先生(化名)乐呵呵地回答:“走了走了,现在走得可直了,腿和胳膊都有力气了!杨医生你这手术做的真不赖……”看似很平淡的对话,但听到他的回答时,我的心才踏踏实实地放在了心底。
刘先生今年47岁,岁数不太大,正值壮年,但他这次生的病却是非常棘手,这也是我特别 刘先生是因为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前来就诊的,他不是西安本地的,医院进行过检查,说是颈1-3脊髓水肿,其他原因没有查明。根据刘生生的描述,我当时猜测他应该是寰枢椎脱位。寰椎是第一节颈椎,枢椎是第二节颈椎,如果这两节颈椎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就会压迫到后方的脊髓,引发四肢等症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危险的,若加重,甚至会出现四肢瘫痪,于是我建议刘先生进行详细检查,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
各项检查做完后,果然是“寰枢椎脱位”,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刘先生的情况更加复杂。除了寰枢椎脱位,还有颅底凹陷症、寰椎枕骨化、单侧侧块缺如、寰椎管狭窄、脊髓空洞。
这种情况,刘先生无疑是需要手术的,而且还要尽快手术,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CTA检查显示一侧椎动脉缺如、闭锁了,而另一侧椎动脉又走形异常,这意味着什么呢?
1、本来寰枢椎部位的手术就是公认的难度高、风险大,术中置钉难度大。对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进行复位和固定,需要在椎动脉和脊髓之间约4、5mm的骨质上进行置钉,而螺钉直径约3.5mm,稍有一点点偏差,不管伤到脊髓还是血管,后果不堪设想。
2、我们正常人的大脑血供主要是靠左右两侧的主动脉,就在脖子的两侧,我们可以摸到搏动的地方。而患者一侧的主动脉缺如,大脑的血供基本上就只靠另一侧的主动脉来提供,若手术处理不当,仅剩的这根供血动脉再出问题,就会引发脑梗等严重后果。而刘先生的情况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供血的那条主动脉血管在显露就可能断掉,这无疑是增加了手术难度,更加棘手。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个不慎,可能手抖一下,都有可能导致极大的危害,瘫痪、脑梗、死亡……这些后果不堪设想。
峭壁上走钢丝!迎难而上,借助3D打印模型精准置钉,不差分毫!
知道病情复杂,刘先生一直非常担忧,但又期盼这次长途跋涉会有一个好结果。看着他期盼的眼神以及极高难度的高颈段手术,最后我们团队还是决定迎难而上。
为了找到一个稳妥的手术方案,我们决定利用3D技术将患者的头颈交界和颈动脉血管部分的模型打印出来。有了这个模型后,就像是考试之前知道了考题,虽然题目很难,但自己可以进行无数的模拟练习。最后,经过不断的讨论和模拟手术经过,我们团队决定为刘先生进行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的复位固定手术。
许多人形容做手术就像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次我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但之前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过程也在我脑中呈现了数遍,所以手术时整个复位、减压、置钉过程一气呵成,置钉精准到没有丝毫偏差,最后手术圆满完成。
紧张手术中术中完美复位,置钉精准,没有伤及附近术后当天,刘先生的各项肢体症状已经得到了缓解,胳膊抬起来也有劲了。术后第二天,他已经可以下地走路,而今天是术后第三天,他很高兴地发现症状基本上已经消失,走路也不再跑偏。
术后影像学资料:
毫厘之间见功力,医生可能更需要工匠精神!
今天快下班时,我收到了刘先生和其家人的花束、美好祝福的卡片。得到患者的肯定,又完成了这样高难度的手术,确实很有成就感。
说到骨科医生,不少人的印象还是抡锤子、拉锯子、钉钉子……比起其他医生,我们确实更像是工匠,但却是维修人体的工匠,呵护生命的工匠。当然,说起我们脊柱外科医生,算是骨科工匠里面技艺比较精巧的,整天和脊柱、神经、脊髓打交道,不敢有丝毫马虎。
一个声名远扬的匠人一定会有一颗匠心,而我们医生也不能缺少匠心,否则如何面对患者的性命相托呢?当我们成为医生开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被推上守护生命的神坛上时,就意味我们和患者的健康、生命绑定在一起。没有匠心,难成良医,而匠心就在不断醇熟、精进的手术技巧中,在那小小的毫厘之间,在不断追求完美,把手术做到极致上……
不断打磨、不断抛光,今后我也仍将不断修炼,做一个有匠心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