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林宝珍毛朝青文/图
中国医师节
ChineseDocorsDay
都说中风救治是一场“生死竞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静脉溶栓,或通过神经介入手术开通血管,非常考验手术医生的技术,和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福建有位神经内科医生,开创了国内神经介入的先河,也是我省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第一人,从死神手里救下了五千生命,以精湛的医术赢得同行的尊重,更以时刻为病人着想的医者仁心赢得病人的信任。
▲林敏(前)在为患者手术中
他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林敏。作为省内最早一批开展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专家,林敏还通过全省神经介入的推广与培训工作,培养了多批次高质量的神经介入人才,将先进技术医院,让更多患者受益。
▲林敏(中)和他的神经介入团队
今天,是第四届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患者、家属、同事、基层医生口中的这位“好技术”“好医生”“好领导”“好师长”。
No.1
省内脑血管介入第一人
开创国内神经介入先河
对于24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在最短时间内(黄金6小时)完成血运重建,能够最大程度挽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细胞,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年,我国第一版“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南”出台,将发病6小时以内的大动脉闭塞急诊取栓写入了指南,并作为I级(最高等级)的治疗推荐。
而早在年6月,林敏就和他的团队完成了第一例神经介入取栓术。
当时,一名31岁的年轻的脑梗死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后发展为昏迷,检查显示为基底动脉栓塞,这是最为凶猛的一种脑卒中,死亡率、致残率都相当高。医院时,发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错过了最佳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林敏当机立断,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神经介入取栓的方法,快速打通血管。手术很成功,患者在手术台上就醒了,手脚能活动,一周后完全康复出院。整整十年过去了,患者如今生活幸福美满,谈起林敏主任的救命之恩,她仍无比感慨:
“当时家人急得六神无主,对于手术根本不了解,完全是出于对医生的信任。也幸好有了这份信任,我才能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林敏主任的手术做得非常好,没多久我就完全康复,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真的非常感恩他!”
从年开展第一例脑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到如今,林敏和他的团队已完成多例神经介入诊治,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重新获得团圆与幸福。
▲出院前,患者与家属一起给林敏送锦旗表示感谢
No.2
待病人如亲人
花最少钱办最重要的事
脑卒中发病急,症状重,变化快,本来就让许多家庭措手不及。而随之带来的治疗费,也让一些家属不知该如何选择。在生死面前,作为医者,林敏在严谨、理智的同时,保持着一颗悲悯之心。
他常常告诉犹豫不决要不要手术的家属:
如果不试,就没希望,您的家人可能就一辈子瘫痪在床上。
面对为手术费发愁的家属,他总是说:
你放心,我们会用最少的钱,做最满意的事,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4个月前,泉州的林先生突然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及左侧肢体无力,医院做了颅脑MR检查后,被确诊为左侧小脑、右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同时血管检查还发现左侧椎动脉及右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手术风险很高,医院建议转院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
在转诊过程中,林先生发生了第二次中风,当他辗转医院后,原本仅仅是狭窄的左侧椎动脉完全闭塞了,仅通过右侧的椎动脉提供了脑后部的供血,真可谓“命悬一线”。林敏建议马上手术,但是家属却有几分犹豫,因医院了解到,手术需要十几万元,无力支付。
本着医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林敏当机立断对家属说:我们会用最少的钱,解决最重要的问题。随后,林敏和团队为林先生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用一个球囊巧妙地开通了林先生颅内两条重要的闭塞动脉,节省了不少费用。手术很成功,术后第5天,林先生就出院了,至今康复良好。而整个手术费用3万多元,比预估的少了很多。“我们真是遇到贵人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出院前,林先生拉着女儿一起将一面锦旗送到林敏主任团队的手中。
▲林先生出院前拉着女儿与林敏医生合影
谈起这台手术,林敏也是感触很多,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为病人治好病,还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手术治疗的意义在开通血管,降低后续中风复发的风险,以较少的钱,解决最大的问题。这更符合林先生的实际情况。”
“他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
——高丽丽
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林敏主任对待病人的态度令她无比敬佩。她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态度,不仅把工作做得更好,还能化解许多医患矛盾。
No.3
患者以生命相托
我必定全力以赴
脑血管病起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救治常常会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是死亡的代价。患者病情延误了,林敏比病人家属还着急。因此多年以来,林敏手机一直是24小时开机状态,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夜半三更,只要一声急救电话,他随叫随到,手术更是常常从半夜做到天亮。到省二院任神经内科主任后,他为了方便抢救病人,租了房子,医院附近来了。
今年端午节凌晨4点,从早上开始已连续工作十三个小时的林敏尚在睡梦中,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平台又传来消息:接诊一名脑卒中患者,各岗位人员请迅速就位,做好救治准备!医院。
经过充分的评估后,诊断很明确:患者急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的治疗争分夺秒,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万个脑神经死亡,林敏比家属还着急,用最短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让家属明白病情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家属此时很后悔没有及时将患者送医,林敏关切地告诉家属:“病情很重,左脑主干血管闭塞,但目前还有救治的希望,通过急诊血管内介入取栓手术打通血管有机会能够改善他的症状!”。患者的家人们仿佛抓住了黑暗中的一束光,希望神经介入团队能够积极救治。经过40分钟的紧张手术,患者的血管顺利恢复通畅,脱离了危险。
这个端午节,林敏是在不断的抢救脑卒中病人中度过的,他成功实施了6例神经介入术,抢救了6条生命。
每一次抢救都是惊心动魄,经常是长时间连续奋战,尽管汗流浃背,林敏仍然能耐心、细心、专心地完成每一台手术。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林敏常说:
“每天从手上经过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责任重大!”。
看到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是林敏最欣慰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林敏医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完善脑卒中的抢救流程,多次组织演练,并派神经介入科的专科医生驻点急诊科诊断脑卒中患者,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手术。据悉,医院接诊到脑卒中的患者,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可迅速完成打针、输液、抽血、开单等工作;15分钟内,患者可以完成CT等检查,随后根据病情进入治疗阶段,或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
“整个抢救过程,基本不耽误一分钟。”
——李世举
李世举也是省二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已在科室工作多年。他说,林敏主任团队到来后,科室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林敏主任的带领下,技术力量上了一个台阶,以前遇到危重病人、需要介入治疗的,要往外送;现在很多外院的患者往我们这里送。”同时,林敏主任还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比如,他认为,医院神经内科,在做强做大主专业的同时,还要发展亚专科和专病。他鼓励科室的年轻医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发展方向。因此,科里的年轻医生都干劲十足。
▲一名患者康复即将出院了,林敏主任仔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给他打气加油。
No.4
倾心授人以渔
桃李满八闽
据介绍,林敏主任作为福建省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组负责人,在长达18年的神经介入工作生涯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精湛的技术,还主动投身于全省神经介入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医院开展神经介入工作,培养了40余名神经介入人才,弟子遍布八医院的神经介入专家或技术骨干,为我省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童承医院的神经内科的医生,谈到林敏主任,对他的医术是无比称赞,称他
“艺高人胆大,无论多么高难度的手术,经他的一双巧手都能解决。”
童医生曾经接诊一位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对侧颈动也闭塞的患者,这种情况非常凶险。患者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医院,势必增加费用,而且转院也需要时间,患者的病情拖不得。童医生将患者的片子传给林敏主任请求会诊后,林敏主任表医院为患者手术。家属获知,无比感谢。
第二天,林敏就准时出现在手术室门口,“由于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导丝要通过非常困难,但他经验非常丰富,尝试了两三次就通过去了,血管成形术后,血流得到改善。”童医生表示,林敏主任对他们这样的基层医生是无私的帮助,除了手把手地教,还经常通过视频、电话指导。
据介绍,在林敏主任的帮助下,医院也开展了神经介入手术,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
▲林敏参加学术会议,
▲林敏参加科普宣传活动,让广大市民对脑血管疾病有更多了解
No.5
有过“生死之交”
病人把他当亲人一般信任
今年35岁的刘女士也曾经是林敏的病人。9年前,年仅26岁的刘女士突然嘴角歪斜,左半边身体动弹不得,也无法说话,医院后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夹层合并脑梗死,但是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病情仍不见明显好转。后医院。林敏仔细诊断后,为她做了介入术,植入支架,打通血管。在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刘女士慢慢好起来。
刘女士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脑梗导致部分脑组织受损,脑力和言语能力都有影响。刘女士非常灰心,情绪低落。林敏主任一直鼓励她,协助康复团队给她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还鼓励她下载软件,每天坚持学习英语。有良好的治疗,加上自己的毅力,刘女士逐渐康复,语言能力基本恢复正常,一年半后重新站在了讲台上。
生病前,刘女士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前不久,受国家三胎政策鼓舞,她和丈夫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但她又担心长期服阿斯匹林对胎儿有影响,为此多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