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海高院」
每周准时收听法警的故事
安全检查、维持秩序是法警的日常工作。
为了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技能——应急救护。
上一期的节目里,一场20分钟的“生死营救”,让我们看到了司法警察在协助执行过程中迅速应对的勇猛无畏。(点击回顾:惊险一刻!20分钟的“生死营救”
我在法院当法警)
当押解的被告人突发疾病,如何保障他的生命安全?脱下白大褂,穿上蓝警服的法警如何守护法院?怎样打造专业化、正规化、职业化司法警察队伍?
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新闻广播《法眼看天下》联合呈现的十期全媒体系列访谈《我在法院当法警》第四期,邀请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政治部主任陈昌、上海一中院司法警察支队法警孙海凤走进演播室,与听众分享司法警察紧急救护的那些事儿。
八月里的一天上午,艳阳高照,在东华大学的操场,上海一中院司法警察支队进行着体能训练。
司法警察职业需要法警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但由于法院场地有限,上海一中院司法警察支队会借用学校的操场开展集中强化体能训练。
跑步、擒敌拳、徒手防卫与控制……练完,所有人都满头大汗。
乘车离开校园的路上,坐在副驾驶的孙海凤发现,一个女孩躺在道路前方。汽车立马停下,所有人下车迅速冲向女孩。
当时四下无人,女孩双目紧闭,脸色苍白,浑身虚汗,孙海凤见状立马蹲下,试图叫醒她。
见女孩没有反应,孙海凤既忧且急,心如擂鼓,若女孩是因为突发疾病晕倒,不能及时救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她摸了摸女孩的手,冰凉,却汗珠密布,又摸了摸女孩的颈动脉,观察女孩呼吸,好在脉搏和呼吸都正常。孙海凤大声呼唤,再次试图叫醒女孩,不一会儿,女孩眼睛微微睁开,嘴唇微微颤动,想要应答却没力气。她松了一口气,初步判断是高温中暑或血糖偏低引起的晕厥。
同行的法警们找来了矿泉水,孙海凤抱起女孩,一点一点地喂她喝进去。
几分钟后,女孩缓过气来,又过了一会儿,神志逐渐清醒。
出于安全考虑,孙海凤简单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确认女孩情况稳定、安全无虞后,才与队友合力将她小心翼翼地转移到树荫下。
在孙海凤和女孩沟通期间,其他队员已经找到了留校老师和同学,孙海凤向他们仔细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把女孩交给了老师。
“今天遇到法院警察,运气真好!”老师和同学们庆幸地说。
孙海凤毕业于天津武警医学院护理系,后医院手术室工作,年转业到上海一中院。
在部队的日子,她每天全副武装,穿着绿色“战袍”工作10多个小时,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突发情况随叫随到,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手术无影灯下,是和死神作斗争,同时间争分秒的战场,”孙海凤说,“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极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
部队每天早上开晨会,交流当天的手术,提问业务问题。高强度的知识积累,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历练,让孙海凤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应变力,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准确施救,为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通过视频直播观看的网友山不高水也深留言道:“女法警,鹰一样的目光......细致勇猛威武霸气!”
在警务工作中,观察力、应变力,以及应急救护、心理疏导等专业能力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例如,开庭前需要提押被告人,这是司法警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提押前,法警会和相关看守所沟通,提前了解被告人的身体、情绪等基本情况,遇到有长期慢性病的被告人,会提醒他们当天一定把必须吃的药带齐,交给法警保管。提押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被告人因长期关押突然坐车而导致晕车,或者被告人因过分担心审判结果而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这项看似机械、普通,似乎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需要法警时时留心,处变不惊。
不久前,孙海凤押解一名女被告人从青浦的看守所到上海一中院开庭。女被告人自述早前有过轻微心脏不适,加上过度紧张,当天前往法院的途中,她出现抽筋状态,双手像鸡爪一样僵硬,不能弯曲,浑身虚汗,脸色苍白。
孙海凤观察女被告人的呼吸,又给她测量了脉搏,询问确认她没有别的异常状况后,判断可能是晕车、紧张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或手过度用力引起的手部肌肉痉挛,或癫痫局部发作。
一路上孙海凤一直耐心地与女被告人聊天,安抚她的情绪,同时与另一名被告人帮她按摩上下肢,慢慢地帮助她放松。40分钟的路程,女被告人在快到法院时终于恢复了正常。
医学专业背景让孙海凤能够正确、有效处置紧急情况,保证警务工作顺利完成。有时候,被告人可能是“没病装病”。
网友提问道:“有装肚子痛的吗?”
这时,孙海凤具备的专业医学知识,如同手电筒,能迅速“照明”、判断被告人的真实身体状况,从而正确处置。
陈昌提到,基于中级法院所担负的一些特殊职能,法院在司法警察招录计划中会有一些特殊考虑。像孙海凤这样有医护专业技能的转业军人,正是司法警察支队所需要的。
当前上海一中院司法警察支队共6名女法警,有3名是从医学专业学院毕业。法警在履职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被告人在法庭上身体不适,这个时候,就要第一时间判明被告人身体不适的原因,是因为精神紧张?或是突发疾病?还是没病装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审判工作顺利开展。警队配合执行局强制腾退房屋时,也曾遇到当事人装病撒泼,倒地不起,妨碍执行,法警也需要通过专业判断,识破真相,妥善处置,确保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司法警察能力建设的深入推进,法警队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司法警察队伍,是一支准军事化管理的队伍。一名优秀的司法警察,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专业的警务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具备应急救护、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目前,上海一中院正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法警综合素养的提升,陈昌也分享了一些上海一中院的“培养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高院针对司法警察应急训练方面有比较系统的规范和要求。上海一中院司法警察支队在完成统一培训课程的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自选动作”,比如利用双休日进行实战化训练,避免影响工作日的安全保障工作。
★开展突发疾病、自伤自残等应急处置演练,通过“博雅小课堂”,邀请急救中心的老师教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基本急救知识。
★开展“点赞身边典型”活动,让优秀的榜样引领更多人,为民服好务做好事。
至今,上海一中院法警队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司法警察队伍专业化、正规化、职业化建设,年获评上海法院“模范警队”。
年,SARS暴发,还是学生兵的孙海凤签了“生死状”,作为预备梯队,随时准备出征。
年,新冠疫情暴发,已经是法警的孙海凤在上海一中院安全保障一线,撑起疫情防控的“防护伞”。
从护师到法警,医学知识和警务技能的精进,让孙海凤身上制服的重量不断加码,令她深知这份责任的厚重力量。
▲孙海凤所在手术室工作场景
当年,有同学倒在了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毕业时,因为疫情原因,大家原地解散,自行去各省市工作单位报到,没有留下一张毕业集体照。
如今,孙海凤与司法警察支队的所有警员一起,站在了保障法院安全的第一线。她从心里感受到,警察和医护工作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有难的时候,这身衣服,就是逆行人群的盔甲。
不管是白大褂还是蓝警服,这身制服,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就是守护健康、筑牢安全的底线。
“电台后记”
听友:看图片上两位司法工作者的表情,很有亲和力。那这种亲和力从哪里来?职业尽可能地锻炼出一个人外在的技能,而只有信仰,才能和人民群众形成血与肉的长城。
开心如影88:女法警英姿飒爽,致敬女警花们!
采访嘉宾:上海高院法宣处新闻科郭燕:从部队大院里的小女孩,到女护师一晚上出去急诊4次,随叫随到,再到法院里的女法警,去保障庭审、救护当事人。这些职业角色都非常需要责任心。如何从一个小女孩蜕变到一个女法警,如何在保持自己小时候天性的基础上又能做好现在这份职业,我想,孙警官给我们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来源: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新闻广播
作者:廖丽君、倪璐窈
摄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法警表情包:茅一鸣
责任编辑:张巧雨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