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纪录片,第一集的内容。
记录了年后半年,医院的心脏外科,几例特别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故事。
1
朱建峰,32岁,自幼做过心脏手术,三年前,查到心脏主动脉关闭不全,没有治疗。发生腹泻后的两周,由于腹泻导致细菌通过血管,感染了心脏,引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
邹磊,24岁,庆祝生日的一顿海鲜,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
这两例,经过医生不眠不休的抢救后,最终还是失败了,正值壮年,白发人送黑发人。
医生是人不是神。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保证,只有百分百的尽心尽力。
我是学医的,听过很多人说,医生见多了生死所以麻木了。其实习惯了不代表麻木了,就像一份工作,一件事做到熟练后,很多东西都分得出轻重缓急了,并非不重视了。
在医生眼里,只有病情重不重,而不是重不重要。然而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所有的全力以赴,都有好的回报。
2
王剑辉,27岁,右心房长有恶性肿瘤,心脏移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后续依然要面临转移等风险。幸得好心人的器官捐赠,又加上医生的精湛医术,最后手术很成功。
这样的获得感是每个医生所憧憬的,哪怕是一件小事,我们都在做到后特别欣慰,何况是一条生命。看着它由不可活到充满希望,这种感觉也许只有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才能领会。
有人说他们是为了钱,或者说,他们最后会有很多钱回报。可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各行各业,哪一行不是挣钱,挣钱多的行业很多,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个职业,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做一名医生。
无论他们最终得到了什么,在选择这份职业时的誓言和使命感,是真心诚意的,是满怀期待的,所以每一位医生都很伟大。
3
还有两例,马凡综合征,治疗过程是把所有主动脉换为人工血管。
光听方案,已是很难很重大的手术,更难的是前一位患者王斌,手术后的第二天,还是去世了,隔了没多久,又有一位相同病情的患者。
做与不做,挑战还是放弃,抉择才是最难得。这是生命,不做是死,做也不一定能活。最后患者成功治愈了。
短片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医生最难的不是面对失败,而且在经历失败的挫折后,依然能保持这份热情。
曾记得儿子小时候因为滑冰摔倒很多次,最后因摔到尾骨,剧烈的疼痛后放弃了滑冰。
我想,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站在手术室里的医生之前,一定有放弃过得,被淘汰掉的人。留下的一定是怀着满腔热情,迎难而上的医生。
4
国庆这些天,连续下雨的坏天气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情…
晚上明显感觉心率快了很多,脉搏达到每分钟81次,心始终无法静下来。
想了各种办法,听《地藏经》,听佛乐,听《香茶文化》,听书,听轻音乐…
最后打开了纪录片《人世间》,看了第一集。
看完之后,确实平静了,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很多。
医患关系,一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矛盾。所以一直以来,医院的任何电视剧,我不想找刺激,不想看到那些无助却又失去理性的家属。
从最基本的扎针开始,患者与护士之间的矛盾就很多了。抓得疼,扎不进去,扎了两三针…这些事都不可避免。
当初在诊所上班,有一位几乎“身经百战”“百发百中”的护士,也一样遇到了怎么都没法扎成功的血管。
短片里,即使做过无数台成功手术的医生,也会有失败的个例,而不巧遇上了闹事的家属。
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那位被业内评为“眼科带头人”的陶勇医生,因为病人的不理智对待,差点失去了生命,原因竟是治疗效果没有达到期许。
医院协会的一项调查,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伤害的事件逐年增加,绝大多数人曾遭到过谩骂、威胁。
所以能够选择这份职业,而又能坚守岗位的医生,真的很了不起。
5
短片里,有一幕很感人,患者邹磊去世的第二年,车大夫收到了家属的感谢信和中秋祝福语。
虽然病人走了,虽然治疗失败了,可家属对医生的这份尊重和信任让人动容。听车大夫说,这样的温暖很少很少。
我们总觉得,既然交了钱,医院就应该负责任,既然医生领了薪水,就应该尽全力。
可医生与患者之间,很像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像老板和员工之间。
没有绝对的利益,总是夹杂着情感。那句“辛苦了”,那句“感谢”,远远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那句“相信你们”是最大的动力和鼓励。
6
那位曾有心疾却没有重视的患者,那位海鲜中毒的年轻人…真的很遗憾,这么好的年华,还没来得及看完世界,没来得及陪完父母…
所以看着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时间飞快,生命无常,哪有那么多空寂和无聊…有限的生命里做无限的事情,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按时体检,早起早睡,爱惜身体,为了自己,也为了爱你的人!
命悬一线的手术台上,是活命要紧还是金钱更紧。钱还是要挣得,不然动辄几万几十万的手术费医药费从何而来,然而一切是在身体健康,或者保重身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不然最后会是人财两空。
这个国庆就这么过去了,我要做的事好像多了很多,从前总是爱看玄幻、穿越、古风,现在想想,这又何尝不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总觉得人生苦短,为何不放下自己,挂在高处,两袖清风,自由自在。如今却觉得看一些这样的短片也很好,接近生活,才能更好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