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牛蛙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让您能更加好了解牛蛙的特别之处,能更加好的进行大量养殖。
(1)外部形态:牛蛙个体重可达1公斤以上,最大可达2公斤。躯体分头,躯干两部分,颈部不明显,头部扁宽略成三角形。双跟位于头部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潜入水中时遮住眼球,起保护眼睛的作用。牛蛙的眼睛可向上、向下看,也可向周围看。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鼓膜位于眼睛的后下方,圆而平滑,无外耳。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于耳鼓膜中部。皮肤光滑,分泌粘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和老幼个体而变化,通常为深祸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肛门处于后肢内侧基部的凹陷处,兼具排泄粪尿和生殖之用。前肢较短,左右各一,四指分开,指间无蹼,四指中以内侧一指最为发达,雄蛙还有灰黑色的肉瘤-婚姻瘤;后肢1对,长约为前的两倍半,由大腿、胫、跗、脩、趾五部分组成,大腿及胫粗大,其肌肉最发达,有6趾,趾间有蹼相连,直达趾端(有别于其他蛙类),以利水中游泳。腹部为灰白色,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或暗黑色的斑纹与斑点,但不及四肢明显。咽喉部的颜色依雌雄而异,雌者为白色.雄者为黄色·在产卵季节区别尤为明显。
雌雄鉴别:牛蛙幼体不易区别雌雄。到克左右的成蛙,则雌雄各具其特征,借以鉴别:
鼓膜:雌蛙鼓膜与眼径大小相似;雄蛙的鼓膜比其眼径大一倍。
前肢:雌蛙第1指无婚姻瘤;雄蚌具发达的婚姻瘤。
咽喉部:雌蛙咽喉部灰白色,无“囊,鸣声小;雄蛙咽喉黄色。有声囊,鸣声似牛叫。
体色:雌蛙一般为淡褐色,斑点明显:雄蛙为暗褐色,斑点少。
体型:雌蛙成长稍慢,体型略小;雄蛙成长迅速,体型较大。
(2)生活习性
①栖息环境。夜间四出活动,寻找食物。有的匍伏于河岸,有的游弋水中。牛蛙具群居性,往往数只、数十只共栖一处。成蛙一到新环境,首先分散找润隐蔽、逃逸.为此,要注意防逃设备。一旦适应新环境后,就不随便迁徙。每只蛙有自己的活动地盘,范围在20厘米左右。繁殖季节,蛙多聚集于水塘、河沟附近,往往雄蛙先到,发出此起彼伏的求偶鸣叫声。
气候变化、食物组成数量变动对牛蛙栖息影响很大。原栖息地出现不良气候条件时,便要搬迁,一直找到有良好条件的新居所。干旱季节,栖息地干涸,原生动物、轮虫、小鱼虾干死,牛蛙即集群迁移到有水、食物丰富的新环境。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阴凉的洞穴、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数十厘米深的不冻土层或1米左右深的洞穴、60厘米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竖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牛蛙有归巢特性,生殖活动结束后,种蛙仍返原栖息地生活。有人把蛙眼刺瞎。它们仍从米外的地方返回原栖息池塘。有时甚至在雨天漆黑的夜晚也能找到自己的栖息地。生活在水中的蝌蚪,变成幼蛙时便上岸栖息。
②活动规律。牛蛙运动主要靠后肢,无论跳跃或游泳都赖其强壮的后腿。蛙的前肢很短,主要用于支撑头、胸重量.也承受跳起后着地时的冲击力,有时也帮助进食。在休息状态下,撑在地上,后肢蜷曲,以备随时跳跃。后肢强大健壮,有4个关节,跳跃能力很强。当避敌时,后肢一遛能跳2、3米远的深水或草丛中,跳远能达体长的近20倍。跳高可超过1米,约为体长的5倍多。
牛蛙听觉敏锐、行动快捷、几米开外的响动即被发觉。但夜晚行动稍缓、在没有灯光时尤为明显。牛蛙每到傍晚陆续到岸法觅食,如定大的外界干扰,长时间不移动位置。
牛蛙有定向活动特征。据观察.在繁殖季节,牛蛙能从9公里外的地方来到产卵地,繁殖活动结束后又回到原栖息地。有人对牛蛙做标志放流,连续两作观察到该标志蛙出现在水塘岸边同一地方。
牛蛙隐蔽能力很强。有人在池塘放养20只商品蛙,一次干塘捕捉,先后将塘泥摸索几遍,只抓到一半,但夜间喂食时。其余蛙重新出现,无一短少。因此.清塘换池时要仔细捕捉。
牛蛙的活动有明显季节规律.早春温度在10-12,休眠的牛蛙开始复苏;清明至霜降是活跃期;其中立夏到秋分(5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活跃高峰期;立冬到惊蛰(11月上旬至年3月上旬)是牛蛙冬眼期。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地冬眠期短,1个月左有。冬眠一般从气温10以下开始.整个休眠期温度应保持在0-5C之间,变动不超过5C。如果气温波动超过5C,牛蛙处于动静不定状态,影响正常冬眠,可导致死广。气温同升到10c以上,则停止冬眠,爬出柄息地觅食。所以,牛蛙无绝对休眠期。以上就是牛蛙的生活习性全部内容了,希望这些能够让你养牛蛙的过程中能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建议与理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