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上市门槛提高,IPO持续收紧。
据券商中国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合计有家IPO终止,已经超过去年全年IPO终止数(家)。其中,不乏明星医疗器械企业,如艾柯医疗、锦江电子、朗视仪器、爱康生物、世和基因等。
而IPO折戟背后是相关企业盈利困难的现状。如艾柯医疗在年和年未产生营收,仅在年有少量营收,报告期内持续亏损。-年上半年,锦江电子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2万元、-.97万元、-.24万元、-.91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随着IPO新规发布,监管层开始“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越来越看重企业造血能力。这种背景下,艾柯医疗等一批国内创新药械企业,亟需深入市场,寻找可持续发展之道。
蓝海“扬帆”之际,艾柯医疗遭遇何种阻力?
当前,艾柯医疗所在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其实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国产替代导向明显。长期以来,外资企业可以说垄断着国内神经介入器械市场。据公开数据,我国神经介入市场外资市占率超过90%,其中,仅美敦力一家就占据60%市场份额。
但这并不代表国内企业没有突围机会,目前来看,市场痛点驱动之下,艾柯医疗等国产企业的发展“窗口期”正在到来。
目前的市场痛点主要反映在外资品牌的售价较高,如美敦力、史塞克的单台密网支架,市场价格在20万元左右;另外,还存在外资品牌产品售后维护等环节实施“霸王条款”,医院将费用向患者转移,诊疗费用居高不下等情况。
对此,国内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打破外资垄断,丰富市场产品的供给,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具有较大必要性。另外,政策推动国产替代,也为艾柯医疗等企业提供发展助力。据悉,年以来,鼓励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多达20多个,医疗器械国产化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二是市场终端手术需求广阔。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年,我国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量从4.4万台增加到8.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13.8%;预计到年治疗手术量将达到91.2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48.9%。
随着手术数量增加,相关器械及耗材市场也在加速成长。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年我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年达到亿元,其中出血类器械71亿元、缺血类器械亿元、通路类器械亿元。
对此,海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表示,中国在神经介入领域已从跟随者转变为共同面对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问题的研究者、突破者和创新者。
整体来看,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颇为广阔,而这或许也是艾柯医疗吸引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