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DG盖延廷盖延廷大夫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曾称为霉菌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左右(0.7%~6.5%),但常见致病菌并不是真菌,而是细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常见),真菌罕见。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致病原因。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Rice团队回顾性分析年到年收治的动脉瘤患者,以期对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效果做一评价。
期间总共统计到例动脉瘤患者,其中40例患者共有43个感染性动脉瘤,18个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25个动脉瘤采用平均18天抗生素治疗。记录动脉瘤的以下特征:形态(梭形或囊状),长度,宽度,以及动脉瘤的远近位置。
近端动脉瘤定义为位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1级或2级分支上的动脉瘤,基底动脉和椎动脉也认为是近端动脉瘤。远端动脉瘤定义为位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第3级或4级分支血管上的动脉瘤。
不良预后包括动脉瘤无变化、持续生长变大、破裂出血、新生感染性动脉瘤形成,良好预后包括动脉瘤缩小或者完全消退。其中11例(44%)动脉瘤预后不良,平均随访21天,包括1例破裂出血,2例(8%)新生感染性动脉瘤,6例(24%)动脉瘤增大,2例(8%)无明显变化。7例(28%)动脉瘤预后良好,平均随访36天,包括6例治愈,1例萎缩退化。7例(28%)动脉瘤没有影像随访,但临床随访至出院(平均4天)未见动脉瘤破裂迹象。
7例囊性外形感染性动脉瘤均预后不良(抗生素治疗后,4例动脉瘤变大,1例有新生炎性动脉瘤,2例无变化。统计学分析提示囊性动脉瘤形态与治疗预后不良有关(p=0.),动脉瘤大小、位置与动脉瘤预后无明显相关。
因此,即使长时程的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是有限的,对于此类动脉瘤建议更积极治疗,而不是单独应用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医院神经外三科主任,主诊专家
原标题:《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抗生素治疗临床演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