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指独立存在不合并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动脉夹层病变,可引起肠缺血、坏死。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地发展,越来越多的ISMAD得到确诊并接受治疗。在年8月3~4日,在长沙举行的第八届湘雅血管论坛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邓礼明副主任医师就孤立性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作了精彩的演讲。
ISMAD临床较少见,Foord和Lewis[1]通过6,例尸检发现ISMAD发病率为0.06%。至年,全球ISMAD报道的总例数不超过例。年,国内第1例ISMAD于尸检中被发现。ISMAD的危险因素包括结缔组织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机制可能为SMA解剖原因的导致的血流冲击,一般第1破口位于距SMA开口处1.5~3cm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呕吐。目前,ISMAD最常用的诊断检查方法为CTA。
ISMAD的治疗策略
ISMA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尚无指南指导,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包括禁食、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控制血压。国外药物治疗的比例约为68.0%~71.8%,有效率为74.6%~86.6%,国内药物治疗的比例为63.2%,有效率仅为66.8%。国内外科手术的干预ISMAD的报道较少,截至年12月仅为16例,其中8例疗效满意,3例后期发生肠坏死行肠切除(均为单纯取栓),其余5例未报道效果。
年Leung首次采用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ISM。Lim等总结了年之前所有接受腔内治疗的ISMAD共18例,其中4例使用球扩式支架,13例使用自膨式支架,1例使用覆膜支架,随访3~38个月(平均11.9个月),SMA真腔通畅性良好,未见明显狭窄、支架形态良好。国内有33.6%的ISMAD病例初始接受腔内治疗,有效率为95.2%,国外约16.2%~20.4%的病例接受腔内治疗,有效率为93.5%~95.7%。值得注意的是,当前ISMAD腔内治疗的指征仍存在争议。单中心病例资料
年7月~年6月,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1例ISMAD,其中男性患者9例。首诊症状为腹痛,均无腹膜炎体征,为1级。治疗方法:首先均予以抗凝+抗栓药物治疗;药物治疗3~11天,4例因腹痛未能缓解,予以行腔内治疗,包括2例支架植入术、2例置管溶栓术;7例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继续予以抗栓治疗。
病例分析
病例1(男性,38岁)主诉:上腹痛12小时。
CT: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合并血栓形成。
手术策略:置管溶栓(尿激酶20万单位/日),溶栓3天后,症状缓解。
术后复查:CTA显示假腔仍存在,但是血流通畅,无缺血症状;密切随访中。
病例2(女性,50岁)主诉:突发腹痛9小时。
CT:肠系膜上动脉瘤样扩张。
治疗策略:首先予以抗栓抗凝治疗,11天后患者症状没有缓解。随后,予以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症状消失,血管形态良好。
术后随访:2年随访CTA显示血管依然通畅,形态良好。
总 结
随着诊断设备的发展,ISMAD的诊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治疗指南,但多个中心基本共识:无腹膜炎者,先药物保守治疗,症状未缓解者,推荐腔内治疗。腔内治疗ISMAD安全有效、支架早、中期通畅不率良好。
参考文献[1]FoordAG,LewisRD.ArchPathol,;68:-;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