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编
穆士卿
穆士卿,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第14期
作者:陈正高*罗刚霍晓川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脑病二科)
病情简介
患者,男,56岁
主诉:发作性左上肢无力、言语不利、右眼黑矇21天。
现病史:患者2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黑矇,约20分钟后症状缓解,未在意。约1小时后出现左上肢无力、言语不利,无头晕头痛,约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家属急呼医院,入院查头颅MRI诊断右侧顶叶急性脑梗死。查头颈CTA示右侧颈内动脉C1-C2段重度狭窄。为进一步诊治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个人史:吸烟30年,20支/日,未戒;饮酒30年,偶饮酒,量一般,未戒。
过敏史:无。
查体:BPL/72mmHgR/68mm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感觉、共济查体未见异常,双巴氏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颅MRI+MRA(医院-09-28)示:右侧顶叶急性脑梗死,垂体异常信号,考虑囊肿;左侧大脑前动脉局限性。DSA(医院-10-03)示:右侧颈内动脉C1-C2段虫蚀样改变,可见血管狭窄约90%,大脑中及大脑前动脉充盈欠佳。颅内血管高分辨核磁(医院-10-20)诊断:1、右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C1-C2段夹层形成可能;2、右侧椎动脉管腔较对侧纤细,考虑先天发育;请结合临床及DSA检查;3、右侧额顶叶脑梗死灶。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DWI)医院-09-28(图1)
图1
DSA(右椎、右颈正侧位)医院-10-03(图2)
图2
DSA(左颈正侧位)医院-10-03(图3)
图3
头颈CTA医院-10-03(图4)
图4(左、右颈正侧位)
头颈CTA医院-10-03(图5)
图5(左、右椎正侧位)
颅内血管高分辨核磁医院-10-20(图6)
图6
术前诊断:右侧颈内动脉C1段夹层
脑梗死
术前用药:氯吡格雷75mgpoqd
拜阿司匹林mgpoqd
阿托伐他汀钙20mgpoqn
手术指征:脑梗死考虑右侧夹层脱落血栓所致,高分辨MR检查结果及医院DSA检查结果右侧颈内动脉夹层诊断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手术预案:右侧颈内动脉夹层血管成形术
手术风险:动脉夹层破裂出血
栓塞事件
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手术器材
Sychro-14(0.in*cm)Echelon-10Transend(0.in*cm)WLLSTENT支架(7×50mm)Navien导管XT-27微导管Sterling球囊WILLIS带膜支架术前讨论
患者主因“发作性左上肢无力、言语不利、右眼黑矇21天”入院,术前DSA及高分辨MR检查显示右侧颈内C1-2段夹层伴重度狭窄。本次脑梗死发病考虑右侧夹层内脱落血栓所致,若不治疗有再次发生脑梗死风险,且动脉夹层会进一步发展,有手术指征。因病变处颅外耳后颌下,外科手术视野刁钻,难度大、风险大。病变处夹层伴重度狭窄,成角明显,成锐角约60°,增加了手术的困难度,加大了手术风险。经讨论,拟行右侧颈内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予球囊扩张。
治疗过程简述
1、局麻后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泥鳅导丝导引下8F导管选至右颈总动脉远段,调整好位置后撤出导丝,造影提示:右颈内动脉C1段狭窄伴夹层,狭窄率约90%,狭窄长度40mm,局部成角明显,成锐角约60°(图7)。
图7术前正侧位2、在路径图引导下,Sychro--14(0.incm)携带Echelon--10微导管选入右侧颈内动脉,过狭窄后微量造影示血管真腔(图8)。
图8
3、用Transend微导丝交换Eche1n-10微导管,在Transend导引下WLLSTENT支架(7×50mm)上行通过狭窄处失败。撤下WALLSTENT支架,同轴技术使用XT-27微导管携带Navien导管在路径图引导下沿Transend通过狭窄部位,造影提示在血管真腔,将Navien置于C2段以远,撤出微导管,在Navien支撑Transend导引下WALLSTENT支架上行通过狭窄成功(图9)。
图9
4、支架至狭窄处,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造影示支架完全覆盖狭窄段及夹层,远近端与血管壁贴合良好,但狭窄部位邻近上端贴壁不良,残余狭率约70%(图10)。
图10
5、因仍有大于70%以上狭窄,沿微导丝送入Sterling4*30球囊至狭窄处,逐渐加压球囊至8atm可见球囊完全扩张,持续30秒后迅速抽空球囊(图11)。
图11
6、行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狭窄处造影剂局部外溢,将球囊送至外溢处加压压迫,观察20分钟后再造影仍提示造影剂外溢,将WILLIS带膜支架沿微导丝送至造影剂外溢处,顺利释放支架(图12)。
图12
7、造影显示狭处较术前明显改善,未见造影剂外溢,右大脑中、前动脉及分支动脉显影较前明显改善。再行右颈总动脉造影,可见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急性血栓形成,结束手术(图13)。
图13术后正侧位
8、手术前后对比(图14、15)
图14手术前后正位对比
图15手术前后侧位对比
总结
1、患者有发作性左上肢无力、言语不利、右眼黑矇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随时会发生新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变处夹层伴重度狭窄,成角明显,若操作不当很容易进入假腔,或夹层破裂出血。病变处成锐角第一次Transend导引下WLLSTENT支架上行通过狭窄失败。我们及时更换策略,应用同轴技术使用XT-27微导管携带Navien通过狭窄,在Navien支撑Transend导引下WALLSTENT支架上行通过狭窄成功。
2、因支架释放后病变处仍有大于70%的狭窄,我们进行了支架内球扩,球扩后出现造影剂外溢,但患者未诉不适,查体右颈部无血肿,生命体征无变化,考虑夹层内、外膜之间破裂,血液仍在夹层内。
3、出血的术中影像识别非常重要,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阅片知识,还需要术者具备果断的抉择能力。因术后需常规双抗治疗,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造成灾难性后果,经反复测量后,采取带膜支架植入覆盖造影剂外溢处,保证了手术安全。
4、术后患者给予抗血小板等治疗,无任何症状出院。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