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活血化於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多发病,临床中常见病,主要以头晕、头痛、颈后不适、伴耳鸣、视力障碍、出汗、颈部活动受限,典型特点是活动头颈可诱发头晕发作、呕吐等,有的在站立或扭颈时可突然摔倒。

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多见,也有少年发病。检查:头颅CT提示正常范围,TCD(彩色多普勒)提示脑供血不足。颈椎X线片,正侧位正斜位提示沟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见,环椎关节侧块两侧不对称,血、二便常规提示正常范围。

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心肺正常)肝、脾、肾均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四肢活动自如,血压一般正常或偏低。

专科检查:于颈后环枕区,枕骨隆突下缘及旁开2-2.5cm处可触及敏感痛点。于颈椎C2棘上韧带处及旁开1.5-2cm处可检及明显触痛点,头固定一个方向不敢随意转动。头向前屈、后仰及左右45°侧转于以上痛点均有不适,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于以上痛点有不适,四肢活动均正常功能位。

根据上述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明确,向患者及家人交代病情。找好颈、枕部敏感痛点,用记号笔做标记。

治疗方法:患者进入针刀治疗室俯卧治疗床上,胸部垫簿枕,两手交叉相达放于治疗床上,头部前额顶于双手上,使颈部稍前伸拉长,剪去针刀手术区头发,常规消毒,盖针刀手术专用洞巾,医生戴手术帽、口罩、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用汉章牌4号针刀,于颈后先找好痛点,标记处做针刀,先在环枕区痛点以45°角向枕骨痛点处斜刺到骨面,先纵行切开,横行剥离2-3刀即可,刀始终在骨面上滑动,不能离开骨面,然后将颈椎C2棘突处旁开1.5-2cm处痛点同时针刀治疗。均达骨面,行纵行切割,横行摆动,出针刀后,压迫3-5分钟止血,贴创可贴。休息5-10分钟,行颈部手法适当牵引(以海军总院王燮荣教授手法)休息片刻如无明显不适,护送病房。

(1)给予20%甘露醇—ml加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3-5天(地塞米松用量不可过大,一般用不超过3天)。

(2)常规给予5%G.S—ml加复方丹参2ml×10支,VC2g/静脉滴5-7天。

(3)5%G.Sml加10%氯化纳10ml、10%氯化钾10ml、VBmg、A·T·P40mg、肌苷mg、-Ⅱ10mg/静滴5-7天。

(4)如患者体质弱、出汗多、呕吐次数多,纳少,可用0.9%氯化钠—ml加10%氯化钾10ml加生脉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用5-7天。

其它不适对症处理。

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在临床中对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满意,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临床治愈。用针刀在颈部痛点治疗比单用中、西药效果好。

概述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也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致病因素多是颈、枕周围软组织劳损,是颈部长期低头工作,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挛缩、结疤、神经血管等卡压或脑动脉硬化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脑供血不足症状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

我们用针刀在颈部痛点松解剥离,达到解除经挛、结疤粘连,恢复正常动态平衡。使神经、血管不受卡压,恢复正常微循环,使脑部供血达到改善,使头晕、头痛、呕吐症状消失,达到治愈。

因(椎—基底动脉系统是小脑、脑干及大脑半球、枕部的血供来源。左右两侧椎动脉向大脑供血量约占全脑血量的1/3左右,一旦受卡压就会出现脑缺血症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药物:(1)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针刀在椎、枕部手术引起少量充血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头晕、头痛,防止呕吐。

(2)复方丹参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脑供血,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

(3)-Ⅱ有扩张血管作用,升血压,改善心脑循环,止吐作用。

(4)生脉注液射,我们在临床应用比复方丹参注射液效果好。因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伴有活动性呕吐、出汗多、纳少、阳虚较明显。

因生脉注射液主要有红参、麦冬、五味子等,功能是益气、养阴、复脉固脱。对气阴两亏、脉虚、心悸、气短、汗出有较好效果。

复方丹参、生脉、-Ⅱ注射液能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供血、营养神经、血管,从而使脑供血不足所致症候群消失,恢复正常大脑功能。

以上治疗方法是本人多年临床治病总结的心得体会,供同仁参考应用。









































白殿疯用醋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mb.com/zlyy/107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