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合手术室,开放手术提供可控性,介入观察提供可视性,进可攻退可守。
2.颈部切开暴露CCA、ICA及ECA,备临时阻断及高流量搭桥(颈部吻合口)。
3.左侧前臂消毒铺巾,备桡动脉游离移植行高流量搭桥。
4.电生理监测,闭塞载瘤动脉后评估缺血耐受性,决定搭桥方案(高中低流量?)。
5.开颅后先行保护性STA-MCA搭桥,以延长临时阻断时间,应对突发状况。
6.首先尝试塑形夹闭。
7.如无法塑形夹闭,尝试包裹,硬脑膜(必要时脑棉)包裹病变节段ICA,瘤夹夹闭加固。
8.夹闭或包裹均失败,则闭塞载瘤动脉联合颅内外血流重建,但是否需要高流量搭桥须参考电生理监测的结果,因前后交通均未见代偿,担心STA的低流量搭桥难以保证血供。
手术实施1
颈部切开暴露CCA/ICA/ECA备用。
2
翼点开颅如常规,分离STA前后支备用。
3
先在颞叶表面做一支STA-MCA搭桥,因额叶表面搭桥会影响额叶牵拉和动脉瘤暴露,暂缓(受体管壁健康,吻合难度小,需要时可以快速完成吻合)。
4
牵开额叶暴露动脉瘤过程如常规,证实为BBA。幸运的是,血泡位于上壁(易于暴露),范围不大(累及血管周径<90°),而且临近管壁基本正常,无明显硬化或斑块,弹性尚可。因后交通动脉没有代偿,临时阻断ICA、M1及A1后可将动脉瘤孤立,完全控制血供。取直角夹塑形夹闭成功,载瘤动脉有狭窄,但多普勒证实管腔仍保持通畅。
5
担心瘤夹滑脱,取自体硬脑膜环绕病变节段ICA,另取一枚瘤夹夹闭该硬脑膜环,包裹瘤体,并加固第一枚瘤夹,相当于血管外支架。
6
另取生物胶及自体筋膜填充于硬脑膜支架的内外侧,进一步加固上述外支架。
7
复查造影证实瘤体夹闭完全,虽然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但术中持续电生理监测无异常,且前述STA-MCA对颞叶血流有补充,未行额外的搭桥。
术后复查,动脉瘤完全夹闭,载瘤动脉轻度狭窄手术体会
1.扎实的血管吻合基础,是显微外科处理BBA的有效保障,可以在最坏的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之后)进行有效的血流重建。而暴露动脉瘤之前的保护性搭桥,可以延长ICA阻断的耐受时间,不论是塑形夹闭,还是高流量搭桥完成之前的桥接,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保护性STA-MCA搭桥2.颈部暴露以备临时阻断,这不仅是另外一道安全绳,而且可以增加颅内ICA的暴露范围,录像中可以看到,在颅内进行近端控制时,临时夹会影响动脉瘤夹的放置,改为颈部阻断后操作空间更大。3.本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有以下几点值得庆幸:①血泡位于前上壁,便于暴露和处理;②血泡范围不大(累及血管周径小于90°),且临近管壁基本正常(无硬化、斑块或钙化),瘤夹可以闭合,又不会引起载瘤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③载瘤动脉后方无分支,硬脑膜瓣可以较为轻松地绕过其后方,进行有效的包裹。4.这种采用塑形夹闭+外支架包裹的策略,是处理BBA的有效手段,从上述分析可见,其成功可期却不能确保,评估和做好最坏情况下的预案很重要。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