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病例集锦杨海华医生成功实施右侧

年,Atlas开环小径支架崭新问世,凭借其“革新输送,智能贴壁”的特性,标志着辅助支架技术迈入了新篇章。多位术者分享了使用经验,将实战与理论紧密结合,共同开启了Atlas病例集锦的篇章。

时至年,Atlas病例集小程序全新上线,提供了多维度病例快速筛选功能,以及学术活动和文献集锦的一键获取。通过下方小程序,您可以轻松开启Atlas的探寻之旅。

本次分享的病例涉及PICA部位,采用平行全释放术式,并运用了三微导管技术。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因发现脑动脉瘤一周后入院治疗,她曾有高血压病史和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史。术前影像显示,患者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有异常凸起,大小不规则,并伴有子瘤,其大小约为27×92×97×07mm。

治疗策略

由于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存在破裂风险,因此具备介入治疗指征。鉴于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且包含两个瘤体,需分别进行栓塞。考虑到两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的共干关系,栓塞过程中可能面临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的风险,因此决定在小脑后下动脉处实施支架保护,并确保支架近端延伸至椎动脉内。患者右侧椎动脉粗细适中,起始部与锁骨下动脉夹角适宜,故选择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

手术耗材

本次手术将使用以下耗材:6F桡动脉鞘、6F导引导管、泥鳅导丝、SL-0支架微导管、Echelon0弹簧圈栓塞导管、NeuroformAtlas支架以及若干不同尺寸的弹簧圈。

手术过程

患者接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成功穿刺右侧桡动脉并置入6F桡动脉鞘。在路径图引导下,借助泥鳅导丝将导引导管头端精准置于右侧椎动脉V2段远端,随后撤出泥鳅导丝,为接下来的手术做好准备。6F导引导管成功到位后,进行3D造影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在6F导引导管成功到位并完成3D造影检查后,我们选取了合适的工作角度,将微导丝与微导管组合沿着导引导管深入。借助微导丝的引导,我们将SL-0微导管精准地放置在右侧PICA内,并随后撤出微导丝。接下来,我们沿同一路径将一根Echelon0微导管送入动脉瘤的子瘤内,并同样撤出微导丝。再将一根Echelon0微导管沿着微导丝的引导,精准送入动脉瘤的主瘤内。在精准定位后,我们沿着Echelon0微导管,分别送入了尺寸为5mm×6cm和5mm×3cm的弹簧圈。接着,又沿SL-0微导管送入了NeuroformAtlas支架,其尺寸为0mm×5mm。经过仔细调整,我们确认了支架的准确位置,并成功释放了它,使其近端恰好位于椎动脉的颅内段。接下来,我们继续沿着Echelon0微导管,分别送入了尺寸为5mm×2cm、mm×2cm以及mm×2cm的弹簧圈。弹簧圈被成功送入后,我们进行了复查造影,结果显示栓塞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复查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的栓塞情况非常满意,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存在血栓或闭塞,同时椎动脉也未见血栓迹象。回撤导引导管至椎动脉开口处,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造影检查,确认椎动脉保持完好无损。随后,导管顺利撤出,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麻醉苏醒后,未出现任何不适,神经系统查体结果与术前相比,未发现明显变化。患者已安全返回病房休息。

术者体会

在经桡动脉实施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迅速构建稳定的通路是关键。本例手术涉及右侧椎动脉系统的动脉瘤栓塞,由于右侧椎动脉与右侧锁骨下动脉的夹角较大,导引导管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右侧椎动脉,从而迅速建立通路。然而,手术的挑战在于同时处理两个动脉瘤并置入支架,这要求导管内必须同时容纳三个微导管,其中一个微导管需置于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另外两个微导管则分别置于两个动脉瘤内。得益于当前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我们能够在较细小的微导管中释放动脉瘤辅助支架,从而成功完成了手术。这一进展为未来经桡动脉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杨海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院介入神经病学博士。作为北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介入分会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的担任者,他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已发表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3篇SCI论文,展示了其在该领域的见解和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mb.com/blbl/16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