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3岁的张女士感到右侧腰肋部隐痛,检查后发现原本仅有4mm的肾动脉远端长了一个大于3cm的动脉瘤。心情忐忑的张女士赶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仔细评估,勇于挑战
入院后,血管外科团队对张女士的病情进行细致的评估。张女士肾动脉瘤的诊断明确,但其中还隐含一些更复杂的因素。不仅瘤体大,随时有破裂风险,动脉瘤的位置还毗邻肾门,多枚分支血管自瘤体发出。
如何在处理动脉瘤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存张女士的肾功能,是治疗的挑战。开放手术是一种选择,但考虑到张女士合并糖尿病,病变部位较深,手术创伤会较大。于是选择了创伤小、恢复快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完善准备,精准介入
在完成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治疗选择告知之后,血管外科团队为张女士进行了介入腔内介入治疗。从股动脉穿刺建立通路,造影显示瘤体就如同肾动脉藤上挂着一个瓜果。
为了确保肾动脉主干的通畅,手术医生预先送入一根柔软的导丝至肾动脉远端,为可能存在的主干栓塞保留支架补救植入的后续处理可能。然后另送一根导管于瘤腔,通过这根导管填入不同规格的弹簧圈进行瘤体栓塞。
顺利栓塞,解除危险
在初始两枚弹簧圈刚送入的时候,可以看到由于存在快速的涡流,弹簧圈在瘤体里不停地旋转。随着更多的弹簧圈填入,瘤体的血流逐步减慢,最终被顺利完全栓塞。幸运的是,虽然做了支架植入的准备,但瘤体栓塞并未影响到主干血流,支架也无需放置。
栓塞前栓塞后
(显示瘤腔内已无血流)
血管内介入属于微创治疗,张女士术后恢复较快。不久后的CT复查,显示她的肾动脉瘤栓塞完全,主干血流通畅,也没有肾实质出血或梗死的迹象,一枚炸弹被顺利拆除,张女士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专家提醒肾动脉瘤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之一,其中梭形动脉瘤多位于肾动脉主干,处理相对简明。而本例患者为代表的囊状动脉,多位于肾门分支血管部位,如何尽可能保全肾动脉分支血供和肾功能是治疗的主要难点。因此,该类疾病需到经验相对丰富、具备多种腔内治疗手段的血管外科中心进行治疗。
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