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疫情防控中,他们是冲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手术室内,他们是临危不乱的“操刀”人;病房里,他们是细致耐心的守护者。习惯了他们淡定勇敢又从容的模样,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白衣天使们背后的付出和自我磨炼。好医生是怎么炼成的?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系列报道,带您看看医生“十八般武艺”背后的秘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通讯员李成修李凌峰
神经外科有简单的手术吗?医疗行业剧《脑海深处》用12个病例的处理做了无声却有力的回答。始终提着一颗心,谨慎拿捏手中的分寸,但却依然无法保证每一次和死神交手都大获全胜,这些有着大脑里的“拆弹专家”之称的“神外人”每走一步都需要格外谨慎。
吴鑫
这样谨慎的背后都和“命”题有关。颅内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畸形等等,神经外科随便一个病种都可以分分钟要命。面对这些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医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吴鑫和他的团队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办公室连接外网的学习大屏、值班室内用奖金和补贴“众筹”的显微镜和每个年轻医生自备的手术器械,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了可能。
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神经外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办公室购置了连接外网的大屏,团队年轻医生随时有机会观看国内外先进的手术演示和前沿理念探讨。这些不间断的技术交流和积累开阔了医生们的视野,而每周不定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和多学科会诊则让年轻医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
吴鑫(右一)
即使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去全力抢救患者,也没有人敢保证每个患者都能顺利走下手术台,神经外科医生精进技术的每一步都关乎着患者的性命和生存质量。为了让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吴鑫想了个主意。
将医生们外出讲课的补贴和部门科室奖金拿出来购置了一台显微镜放在医生值班休息室内,方便年轻医生随时观察、学习,这个举动意外激发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在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内,每个年轻医生都有自己的“武器”,自费购置的一套手术器械随身携带,只要有空就跑到值班休息室在显微镜下揣摩手术技巧是神经外科一病区的一大亮点。
吴鑫(右一)
这个“秘密基地”乍看上去有点像神秘接头。对上了手术技巧的“暗语”,双方相视一笑继续在显微镜下“鏖战”,任白天黑夜轮转也无心抬头。如果在练习手术技巧时如果遇上难关,则会有人请出有经验的专家“大佬”帮忙指点,继续向下一个“关口”冲锋。
这样和谐又上进的氛围常让吴鑫很欣慰。从年开展第一例脑血管介入手术以来,年前后医院神经外科的介入手术量达到全省前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方面,目前医院已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从医超过20年的吴鑫亲眼见证过医院神经外科的飞跃,但他仍有不少遗憾的时刻,恨不能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只有紧跟国内外发展的前沿,才有可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吴鑫高兴的是,在科室的队友们身上他看到了这种活力与进取心,而这些加上他自己的努力与探索正是他前行最大的动力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