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陈女士发现脖子下有个“炸弹”,已经过了6年之久。起初,她以为是甲状腺的问题,然而,医院的检查结果却给了她一个坏消息:她得的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叫做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通常在颈动脉分叉处生长。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属于良性肿瘤,但它的体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给周围组织造成沉重的负担,引发脑缺血和中风等严重后果。
这个肿瘤就像一张蜘蛛网,包裹住了陈女士的颈动脉,周围布满了密集的小血管。当地医生还告诉她,手术摘除的风险很大,未必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陈女士一直不敢轻易接受手术。
可惜,她想放过肿瘤一步,肿瘤却不会放过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肿瘤逐渐增大,给陈女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她开始寻求更多的医疗建议,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最终,她来到了广州医院血管外科,找到了王海洋教授。
在医院进一步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颈部肿块已经发展得十分明显,其最大直径甚至超过了6.2厘米。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颈动脉体瘤病例,同时合并了瘤体高位和血管扭曲变形的症状。
“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主要根治方法。”王海洋主任在全科会诊时提出,强调“两要一必”:既要完全剥除肿瘤,同时要保持颈动脉的完整性,必要时需要进行颈动脉重建。
但因为解剖的位置很特殊,稍有不慎都会引起术中大出血、脑神经损伤、卒中等严重后果。为了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王教授制定了周密的“两步走”方案,首先微创介入栓塞颈外动脉,之后实施开放性手术,完整的拆除“炸弹”。
王海洋主任非常专注,每一步操作都非常谨慎。
尽管凭借熟练的介入技术成功地阻断了颈外动脉的主要血管,但外科切除手术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在手术过程中,他们发现肿瘤已经形成合围之势,紧紧地“箍”住了颈动脉。任何轻微的手抖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发严重的问题。
事后,王教授回忆起来,称手术时的自己真的像化身在战场的“拆弹专家”,屏气凝神,需要一点点地切割,前进的幅度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陷入困境。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他们成功地切除了这个巨大的颈动脉体瘤。
术后,陈女士被送入ICU进行密切监护。在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后,她被转入血管外科普通病房继续观察。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王海洋教授介绍起颈动脉肿瘤,是一种在高原地区居民中较为常见的肿瘤,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但有怀疑与长期缺氧有关。这种肿瘤最常见的症状是在颈部出现肿块,通常位于颈部侧面或下颌下方。大多数颈动脉体瘤的生长速度缓慢,呈无痛性良性特征,但约10%的病例可能是恶性的。
当瘤体迅速增大时,会对周围组织、视神经、面神经和脑部血供产生压迫,导致头痛、头晕、视力模糊、面部麻木或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如果喉返神经受到压迫,说话时声音会变得嘶哑。
因此,如果出现任何上述相关症状,建议尽快就医。不要忽视颈动脉体瘤,因为它不会自行消失,反而可能逐渐增大并扩散到其他部位,这样不仅会增加其他风险的可能性!